昨天11月13日下午,受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來台訪問的知名德國學者克勞斯.梅雅(Claus K .Meyer)博士,特別抽空前來「阿嬤家」舉辦一場專題演講,講述世界各地有關奴隸制度的歷史、學術界對於奴隸制度研究的演進及現況,並且就奴隸制度與現代剝削形式進行分析比較。
梅雅博士目前任教於泰國的瑪希敦大學人權與和平研究中心(Mahidol University,Thailand),他指出,奴隸制度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分布範圍非常廣泛,是一種古今中外皆有的普世現象,從古巴比倫帝國刻在圓柱上的漢摩拉比法典、中國唐朝女奴販賣契約、葉門的伊斯蘭古畫等等,各種歷史文物上都可以看到奴隸制度的蹤跡。而隨著歐洲殖民主義興起,非洲黑人被大量販賣運送到美洲或加勒比海地區從事農作,則是人類史上另一波奴隸生成的高潮。
奴隸的功能及型式相當多樣化,有的被當成財產般轉移,有的受暴力威脅強迫勞役,也有的是用來彰顯主人的財富地位。但在奴隸制度悠久的歷史中,大部分的時間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人會挑戰或質疑這樣的制度,直到17世紀末才有少數人開始提出反對奴隸制度的主張,19世紀時慢慢形成風潮。至於學術界對於奴隸制度的研究,基於本身特殊的國家歷史背景及人口組成結構,美國一直都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為止奴隸制度的研究也大多以西方文明為主,較少觸及亞洲國家的狀況。
這場講座的與談人,婦援會董事長葉德蘭教授表示,婦援會長期從事台籍慰安婦、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人口販運受害者的服務工作,其中台籍慰安婦已經被聯合國定義為「戰爭性奴隸」,家暴或人口販運受害者也常因人身自由受限制,遭暴力威脅及經濟剝削,而成為另一種型式的奴隸,尤其大部分受害者皆為女性,因此,了解奴隸制度及奴役形式對婦援會來說,格外具有意義。婦援會在服務被害人的過程中體認到如何從源頭防止,避免發生這些事件的重要性,因而致力於暴力預防及和平人權教育,另外,我們也看見服務個案自身的復原力量,鼓勵她們走出受害者的角色,重新找回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