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起家暴及兒虐案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到底一般民眾在面對暴力事件時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成為媒體討論的焦點。投入親密關係暴力服務與防治工作超過30年的婦女救援基金會,1月24日舉辦一場「看見公民的力量」交流分享會,婦援會社工、倡議研發同仁,以及婦援會所培訓的家暴防治宣導講師齊聚一堂,分享家暴防治的實務經驗與心得感想,大家紛紛表示,加強暴力預防教育,讓「防止暴力我有能力」成為全民共識,是減少家暴案件的根本之道。另外,從社區和職場著手,建立對受暴者友善而安全的環境,也是推動家暴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婦援會近年來致力於暴力預防教育的推廣,發起「友善路人甲」行動,鼓勵民眾發揮友善路人甲的精神,當看見或聽聞暴力事件時,主動關心並採取巧妙安全的方式介入,終止暴力。為了讓「友善路人甲」的概念更深入落實社區,婦援會從2017年開始,每年培訓一批家暴防治宣導種子講師,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社工、大學生、家庭主婦,甚至有成功走出創傷的家暴受害者,為了幫助其他受暴者而加入宣導講師的行列。除了暴力專業知能的課程外,婦援會更邀請戲劇老師教導學員透過行動劇、玩遊戲、說故事等活潑有趣的方式宣導家暴議題,學員們還要完成見習與實作等一連串扎實的培訓,才能順利取得宣導種子講師的資格。首批家暴防治宣導講師成軍一年以來,已經在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各社區進行約 50場宣導活動,第二批宣導講師共17人也在2018年底完成培訓,1月24號的交流分享會上授證,正式加入家暴宣導的行列。
「我的社區很好啊,我的社區都沒有發生暴力的事情」,分享會上,首批家暴防治宣導講師高高表示,在社區進行宣導時,最常聽到民眾這樣的反應,但是經過宣導講師耐心說明後,民眾往往會恍然大悟的說,「喔,原來這樣也是一種暴力」,宣導講師還會教導民眾一些技巧,學習從蛛絲馬跡中察覺潛在的暴力危機,事先防範於未然。婦援會執行長范情也指出,像是肉圓爸或最近幾起嚴重兒虐事件發生後,不只當事人雙方受到影響,家人、學校、周遭鄰居,甚至整個社會氛圍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因此,要讓民眾瞭解暴力事件其實和每個人都有關係,了解自己可以做些甚麼,才是暴力預防的最佳策略。
除了社區之外,工作職場其實也是推動家暴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從事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服務工作已經長達15年的婦援會婦幼部主任曾瀞儀表示,當受暴婦女考慮是否脫離家暴丈夫時,經濟來源常是首要考量,然而,從服務經驗中發現,不少施暴丈夫會利用各種手段干擾破壞太太在職場上的表現,讓受暴婦女身心俱疲難以應付。再者,一旦受暴婦女鼓起勇氣決定控告丈夫家暴或提出離婚訴訟,打官司的過程中常常必須因出庭而請假,這時候,老闆或上司支持與否,整個職場對受害者友善與否,就會是重要的影響關鍵。一位曾經是家暴受害者的宣導種子講師米雅,當場分享自己的經驗,她回憶當時施暴的前夫會直接跑到她上班的地方找她,幸好同事們聯合起來保護她,不讓前夫知道她人在辦公室裡,連打進來的電話都幫忙過濾,米雅才得以成功走出家暴。現在的米雅,在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廠擔任主管,她發現許多身心障礙者也會遭受家暴傷害,卻因為必須依附家人而不敢反抗,米雅說,在她接受婦援會的家暴防治訓練之後,就把「友善路人甲」的概念帶到工作場所,創造一個彼此關懷,友善而安全的職場環境,讓員工知道即使在家中受到暴力,也可以勇敢對外尋求協助。
對於米雅走過家暴創傷的經驗分享,婦援會曾瀞儀主任指出,幫助受暴者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站在受暴者旁邊,而不是站在她的後面」,讓受暴者隨時可以看見有人一起陪著她,對抗站在對面的施暴者。曾瀞儀主任補充說到,以婦援會為例,每位社工一年平均要服務200個婚暴個案,要做到完整的服務和陪伴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必須透過身旁周遭更多人的協助,才能幫助受暴者進行創傷復原與生活重建,像這樣對受暴者的協助,以及平日多關心生活周遭,防止暴力事件發生,都是面對暴力問題時,每位公民可以發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