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12月10號正式開幕,成為台灣第一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主題的博物館。事實上,包括韓國、日本、中國等國家都比台灣更早一步,分別成立好幾所與「慰安婦」相關的博物館或紀念館,台灣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開館後也加入這個行列。為了讓台灣民眾了解各國如何透過博物館保存「慰安婦」史料,同時作為倡議「慰安婦」人權議題的平台,婦援會在12月11號「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開始對外試營運的第一天,就推出集結了台灣、韓國、日本、中國等4國的「慰安婦」相關博物館與紀念館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分享經驗的「從歷史到行動」國際座談會。
這場國際座談會一整天共分為4場次,上午第一場「『慰安婦之聲』- 慰安婦史料申請世界記憶名錄經驗分享」,主持人是婦援會董事,台大文學院副院長葉德蘭,主講人為今年5月底代表8國14個公民團體,向聯合國申請將「慰安婦」歷史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客座教授申蕙秀,以及負責這項計畫的另一位韓國代表韓惠仁,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館長康淑華也一起擔任主講人。申蕙秀博士表示,「慰安婦」的歷史真相必須保留,並傳承下去教育更多後代,基於這樣的理由,她和其他夥伴從2014年開始推動名為「Voices of Comfort Women (慰安婦之聲)」的計畫,邀請「慰安婦」受害國家共同成立國際聯合委員會,總共有韓國、日本、台灣、中國、菲律賓、荷蘭、印尼、東帝汶等8國14個公民團體先後加入,其中台灣的代表是婦女救援基金會。各國成員定期開會討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申請的內容及細節,並分別進行申請物件的準備工作,期間申蕙秀博士自己也到處奔走,聯繫荷蘭、澳洲、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戰爭資料館與圖書館,希望他們提供二戰期間與「慰安婦」相關的資料,經過1年半的努力,終於在2016年5月底向聯合國遞出申請書。
「慰安婦之聲」國際聯合申遺計畫團隊經理韓惠仁博士指出,這次的計畫總共提交了2744份歷史檔案,分為公檔案及私檔案,公開蒐集到的資料為公檔案,「慰安婦」受害者本身的私人資料則為私檔案。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台灣所提出的申遺檔案總共271件,除了婦援會多年來累積整理的資料外,台灣文獻館和台灣大學圖書館也提供日治時期記載慰安所的跨國企業文件和新聞報導。日本在得知「慰安婦之聲」計畫後,立刻揚言停止資助聯合國,做為對UNESCO施壓的手段,而韓國政府也在去年與日本就「慰安婦」議題達成協議後,就中斷對「慰安婦之聲」國際聯合委員會的經濟支援。申蕙秀博士強調,儘管面臨重重困難,申遺團隊仍然繼續努力,甚至在韓國號召民眾捐款,將款項轉交UNESCO,希望UNESCO不要因為經費壓力而影響到對「慰安婦之聲」計畫的審查。
上午第二場「博物館與社會倡議 - 韓國經驗」座談,主持人是婦援會董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陳佳利,由韓國兩間「慰安婦」博物館,日軍「慰安婦」歷史館館長安李貞善,以及「戰爭與女性人權館」館長韓國琰擔任主講人。韓國目前共有4間有關「慰安婦」的博物館,其中位在首爾的「戰爭與女性人權館」是由韓國非常知名的「慰安婦」人權運動團體「韓國挺身隊」所籌建的。館長韓國琰指出,挺身隊在從事街頭人權運動的過程中體認到倡議的重要性,因而花了9年的時間成立博物館,不只為了保存及展示「慰安婦」史料,更希望民眾在參觀博物館後能因為了解「慰安婦」議題而加以支持。「戰爭與女性人權館」內除了有「慰安婦」的展覽,也展示越戰期間韓國士兵在越南對當地婦女進行性暴力的資料,藉此自我反省。另外,博物館以一位「慰安婦」阿嬤捐出來幫助其他「慰安婦」的5千萬韓圜成立了「蝴蝶基金」,許多民眾感動之餘紛紛響應捐款,博物館利用這些基金舉辦各種「慰安婦」倡議活動,稱為「蝴蝶運動」,也是透過博物館發揮影響力非常成功的例子。
至於位在韓國大邱的日軍「慰安婦」歷史館,則進行另一種類型的博物館倡議。館長安李貞善表示,他們找了園藝治療師教導當地「慰安婦」阿嬤們種植花草,並將乾燥的花草製作成押花,原來只是想達到療癒的目的,沒想到阿嬤們製作的押花非常美麗,引起高麗大學經濟系學生的興趣,以阿嬤們的押花圖案設計出手機外殼、筆記本、化妝包等各種周邊產品,再配合行銷策略建立了名為Heeum的品牌及購物網站,結果大受歡迎,成為高人氣的暢銷商品,解決了博物館經費短缺的壓力。另一方面,由於「慰安婦」議題較為沉重,透過色彩鮮艷的押花以及充滿希望感的商品訴求加以包裝,讓一般大眾,甚至年輕人都能接受,購買商品後願意在網站上留言,目前為止,已經有15萬人留言表達對「慰安婦」的支持,成功以軟性文創商品,增加民眾對「慰安婦」議題的認同。
下午場的部分,第一場「行動中的博物館 - 日本經驗」,主持人是婦援會董事,政大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教授王曉丹,主講人為日本東京「WAM女性戰爭及和平資料館」事務局局長渡邊美奈。WAM (Women's Active Museum on War and Peace) 是日本唯一保存大量「慰安婦」史料並進行相關議題倡議的博物館。渡邊美奈局長指出,在加害國當地成立博物館,意義是非常不同的,但目前日本有關二戰的幾間博物館都沒有從加害國的角度出發,舉例來說,廣島的和平紀念館只呈現當地遭到原子彈攻擊的事實與後果,而不觸及「為什麼會被投下原子彈」的原因,缺乏對戰爭責任的反省。因此,做為加害國日本的博物館,WAM不只保留與展示「慰安婦」史料,更要探究這樣的性奴隸制度到底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誰該負起責任?在WAM的展場裡,根據2000年東京大審模擬法庭的判決結果,在牆上展示包括日本天皇和當時幾位政府高官的照片及罪行,讓參觀民眾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了解這段歷史。
在日本成立這樣的博物館,引起爭議在所難免,渡邊美奈局長說,開館當時律師就警告,一定會有右翼份子來抗議,可能會成為附近街坊的困擾而讓房東打退堂鼓,幸好有一個基督教機構願意租借場地當作展場,讓WAM可以在友善的環境下安心經營。渡邊美奈局長指出,之前曾經舉辦以日本國高中生為對象的「慰安婦」主題展,也想辦法跟學校老師合作,讓老師帶學生來看展,但老師會面臨家長抗議的壓力,所以很難推動。儘管如此,WAM還是利用展場內展板可移動性很高的特性,把握機會到處去做展覽,讓WAM成為一個「行動博物館」,向民眾宣導正確的史實。
下午的第二場座談「穿越時空的創傷力量-台灣及中國經驗」,由中國今年於上海成立的「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館長蘇智良,與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館長康淑華進行對談。蘇智良教授是中國在「慰安婦」歷史研究方面的權威,目前中國境內4所與「慰安婦」相關的陳列館與博物館 – 雲南省龍陵董家溝慰安所遺址陳列館、黑龍江孫吳軍人會館陳列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都是在蘇智良教授的規劃下建立的。蘇教授長期投入「慰安婦」歷史研究工作,與參加座談會的民眾分享他在史料蒐集與調查過程中的心得,包括他在慰安所遺址找到多達10萬件與「慰安婦」相關的日軍文件、日本士兵拍攝「慰安婦」的照片、以及他親自與當年在中國慰安所受害的北朝鮮「慰安婦」見面訪談的經過。蘇智良教授認為,性侵犯的歷史很難公開說,尤其當受害者還在世時,而「慰安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以國家力量大規模侵犯婦女的歷史事件,因此,成立「慰安婦」紀念館是為了展示這種違反人類道德的罪刑,與反日無關。
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館長康淑華,也在座談會上介紹台灣「慰安婦」人權運動25年來的重要里程碑,與婦援會投入這項運動的過程。康淑華執行長同時分享了婦援會在還沒有成立博物館之前,如何透過與台大學生合作「阿嬤的紙飛機」活動,以及拍攝紀錄片《蘆葦之歌》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慰安婦」議題。康淑華執行長表示,如今,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座「慰安婦」博物館,婦援會將以此作為與社會大眾對話的平台,展示「慰安婦」史料,也推動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
婦援會董事長黃淑玲在座談會結束前做了總結,黃淑玲董事長指出,從韓國、日本、中國、台灣等4國的經驗分享,可以看出每個國家都依照各自的社會背景與特色,發展出不同的「慰安婦」博物館經營模式。台灣的NGO力量很強,婦援會透過身心工作坊幫助「慰安婦」阿嬤們療癒創傷,甚至還以民間力量自己成立博物館,是我們的特色,但聽完蘇智良教授的分享後,明顯感受到台灣在歷史研究方面很欠缺,還要跟中國多學習,其他各國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鏡,期待「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未來也能夠成為國際「慰安婦」人權運動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