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繪本裡的小朋友天天,你有什麼感覺?」
「天天會感到很難過,很害怕,跟我一樣」
這是在婦援會所舉辦的「兒童情緒團體」裡,心理師和目睹家暴兒童之間的對話,不同於以往的是,進行這樣對話的場所並不在婦援會辦公室裡,而是在學校的教室裡。受台北市家防中心的委託,婦援會首度直接進入校園舉辦目睹兒輔導團體,第一個合作的對象,是台北市的興雅國小。校方在學校3年級到6年級的學生當中,挑選了9位疑似因為家中發生暴力狀況,而在情緒和行為上出現異常的小朋友,來參加婦援會的「兒童情緒團體」。由之前曾經擔任婦援會目睹兒少組督導的王鈺婷心理師、婦援會目睹兒少組社工張璞,搭配興雅國小的專輔老師與輔導組長,利用每星期二中午的午休時間,為孩子們進行諮商與輔導,從3月1號開始,預計總共會進行10次。
長期處在目睹暴力樣態下的孩子,和他人相處時可能會遇上一些挫折,也相對容易對暴力行為產生迷思,因此,這個「兒童情緒團體」透過牌卡、繪畫、遊戲、故事書討論等方式,協助目睹家暴的孩子表達內在受傷經驗、認識暴力本質、加強自我保護、並且學習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例如在「情緒抒發」的課程中,讓小朋友在汽球上寫下「什麼樣的情況自己會生氣」,然後再把汽球一個個踩破,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們都能感受到情緒得到宣洩。另外,婦援會在去年針對目睹兒編撰了一本「天天的烏雲」繪本和同一系列的遊戲書,這個「兒童情緒團體」也以「天天的烏雲」和遊戲書做為媒材,和小朋友討論目睹兒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和身體的反應,以及對不同樣態暴力的認知,因為是兒童繪本,孩子們很容易從書中主角天天的身上找到共鳴,因而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效果相當不錯。
婦援會社工張璞表示,來參加「兒童情緒團體」的孩子們,都不曾接受過類似的輔導,一開始時難免狀況百出,有的小孩會表現得很封閉,有些則會故意大聲說話,或是打斷別人的發言,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但在一次次的團體課程後,他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慢慢出現轉變,比較懂得如何與別人互動,也在心理師的鼓勵下,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話,其中有兩位小朋友,從剛開始講話非常小聲,到可以用正常的音量與大家分享意見,表現出明顯的進步。
根據婦援會社工張璞的觀察,相較於到婦援會辦公室參加輔導團體的目睹兒,在學校內舉辦團體,因為是孩子比較熟悉的環境,他們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表達意見的意願會提高很多。不過,由於這是婦援會首次嘗試進入校園內舉辦目睹兒輔導團體,和老師的合作仍需要多加溝通,例如老師會期待把在言行舉止上有狀況的孩子送到團體來,就能解決問題,但其實參加團體的9個孩子當中,7個有目睹家暴的經驗,其他2個並非目睹兒,與團體原先的規劃有落差,另外,只利用午休的40分鐘來進行團體課程,時間太短,也是美中不足,有待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