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有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確,音樂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紓解壓力,撫慰人心,甚至具有治療身心的效果。多年前,國外就已經十分流行所謂的「音樂治療」,發現透過音樂,對於腦麻患者、自閉症兒童等等,都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而這股「音樂治療」的風氣,也在台灣開始日漸受到歡迎,因為不只是對身心功能障礙的人有明顯幫助,一般民眾也可以藉由「音樂治療」,來達到促進身心健康,改善人際關係的功效。
因此,由婦援會經營的花蓮縣婦女福利中心在上星期六10月3號,特別邀請具有社工師、心理諮商師等身分,並在美國麻州 Lesley 大學取得心理諮商與音樂治療碩士的專業音樂治療師劉雅慈擔任講師,於花蓮縣社會福利館舉辦一場名為「用音樂搭起溝通的橋樑 – 淺談音樂治療與運用」的講座。劉雅慈老師在演講時介紹,所謂的「音樂治療」並不只是簡單的聽聽音樂,而是由合格的音樂治療師帶領,使用設計過的音樂或音樂活動做為媒介,來協助個案或是團體發展、重建、恢復,維持生理和心理的功能。由於「音樂治療」已經是臨床證實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在國外,包括醫院、安養院、發展中心、學校等等機構,「音樂治療」都算是相當普遍的課程。
劉雅慈老師指出,將音樂治療運用在兒童的發展上,對於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語言溝通、社會適應、情緒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曾經有一位發展遲緩的小女孩,劉雅慈老師用「唱」的方式,把故事書裡的內容「唱」給她聽,經過3個月後,這名小女孩有一天突然自己開口「唱故事」給她聽,讓劉雅慈老師覺得既驚喜又欣慰,因此,她非常推薦讓小孩子在成長階段接受「音樂治療」。
此外,根據劉雅慈老師實際的經驗,音樂治療也能有效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因此,上午的講座結束後,婦援會下午就在社福館的舞蹈教室安排了親子音樂課程,由劉雅慈老師帶領參加活動的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們一起來「玩音樂」,現場利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樂器,讓父母和孩子嘗試運用音樂進行互動,親自體驗「音樂治療」的魅力。每個人手上各自拿了鈴鼓、三角鐵、棒棒糖鼓、高低木魚等樂器,分成兩組,聽從劉雅慈老師的指揮進行演奏,訓練大家的臨場反應,剛開始時,小朋友滿場到處跑,後來家長也愈來愈放得開,跟著孩子玩成一片。之後又以一個家庭為單位,一邊聽音樂,一邊畫下當時腦海中想到的畫面,全家人一起完成畫作之後,再集思廣益為畫作命名,構思主題,用幾句簡單的文字來描述這幅畫的內涵。雖然只有短短2個小時的活動,不少家長們都表示,很開心能夠和孩子一起這麼投入遊戲當中,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這麼棒,收穫良多,婦援會的這場「音樂治療」親子活動,就在愉快的氣氛中,畫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