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威撰專訪】目前正在萬華剝皮寮展出的「慰安婦.招募」(Comfort Women Wanted),是韓裔美籍藝術家李昌珍(Chang-Jin Lee)近年來的最新創作,她希望藉由歷史場景的再現、聲音及影像的保存,替不斷飄零逝去的慰安婦,保留最後的歷史印記。
「慰安婦.招募」(Comfort Women Wanted)在剝皮寮展出,慰安婦倖存者陳蓮花阿嬤將自己的攝影作品「蝴蝶」贈送給李昌珍,圖攝於2013年12月9日。
丹麥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曾經說過:「一切的悲傷都是可以承受的,只要你將它化成故事或說成故事。」李昌珍也認為,無論是開啟對話、理解歷史甚至是與過去達成和解,解決問題的一切辦法,必須從「講故事」開始,因為故事的訴說,我們才能逃脫一再循環的歷史悲劇。
一則頭條 開始關心慰安婦
開始認真關心慰安婦議題,可追溯至2007年3月偶然在《紐約時報》頭版看見一篇慰安婦報導講起。當時美國眾議院責成「121號決議案」(H.Res. 121),要求日本就慰安婦議題公開道歉,同時將這段歷史排入學校課程。
李昌珍記得,當時兩位韓國人及一名荷蘭人到國會發表證言,其中一人提到自己每天被50名士兵強暴,錯愕的李昌珍想知道:「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接著,她展開探索,翻閱新聞報導、挖掘相關的歷史故事。
不過,李昌珍提到,慰安婦的文獻大多是韓文著作,英文書籍相當稀少,這正好可以解釋美國人為何對慰安婦議題普遍缺乏認識。日後,當她開始周遊列國、進行訪談計畫,親耳聽見當年涉身其中的日籍老兵親口印證書上的故事時,她感到印象特別深刻。
婦女受暴問題一直存在
李昌珍認為,回顧慰安婦的歷史有其積極當代意義。因為時至今日,婦女受暴的問題不曾消失,討論戰爭,提到的往往是陣亡的士兵,鮮少論及那些因為戰火而被強暴蹂躪的婦女,而這些悲劇正持續在某些國家上演。
不僅如此,慰安婦制度也催促著我們關照現今的人口販運問題。李昌珍表示,人口販運成長快速,獲利僅次於軍火販運,無數的受害者恰恰是女性。她認為,慰安婦制度唯一的不同,就是它由政府主導,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人口販運則是個別化的犯罪行為。
對照古今 貧窮是癥結
二戰的慰安婦制度已經是將近70年前的往事,但李昌珍認為,有些共通的現象至今不曾改變。無論是慰安婦制度或是人口販運,加害者以欺騙的方式,傷害那些主要來自貧困家庭的女性。她說,人口販運欺騙亞洲、東歐、墨西哥或土耳其的婦女,被中介公司剝削、沒收護照,處境與慰安婦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