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小帆老師
(本文轉自TAGV反性別暴力資源網)
他說:只要動一根手指,你媽媽就會看見。
媽媽病得很嚴重,這麼做會害死她,不可以!絕對不可以!
熱線的另一端傳來小桐啜泣的聲音, 口中的「他」是交往了兩年的男友,雖然明知他已婚的身分,卻還是愛得深切,愛得義無反顧,交往期間兩人怕被發現,都在小桐租屋處約會,當男友在親密關係中提議以影像紀錄美好時,小桐始終都很抗拒,但卻沒能有效地拒絕。漸漸身為第三者的壓力大到小桐無法承受,再加上男友陰晴不定的個性很難掌握,小桐暗自決定離開傷心的城市回中國老家 去,於是向男友表達想要分手,也把工作辭去。男友最初動之以情希望小桐留下, 當知道小桐去意堅決時,男友態度變得越來越粗暴,他開始威脅要將小桐的裸照 及私密影片轉發給她的父母和親友,並放上色情網站,小桐苦苦哀求,甚至同意 暫不搬走,於是男友每日不定時到其租屋處強迫與她發生性關係,並且拍攝更多 私密影片,還多次毆打小桐,推她去撞牆。
小桐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幾乎到了將自己完全封閉的地步,有幾次她撥電 話到熱線,都只講幾句就掛下,直到有一回她兩天沒進食,熱線接通後便忍不住 痛哭失聲,表達了許多痛苦絕望的情緒,當下熱線工作人員聽見男友進屋責罵小桐的聲音,於是通知警方到場瞭解,小桐才被救出來,警方在調查期間赫然發現 其男友的妻子不久前才報警控告丈夫家暴,理由是勒頸讓她無法呼吸而昏過去。 小桐被警方營救出來後被送往庇護所安置,她的男友後續則遭到逮捕。
初次與小桐見面是三個月後,在一個性暴力倖存者的療癒團體,小桐的眼眶 泛著淚,訴說著不久之前還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恐懼之中,不敢相信自己能脫離控 制,更別說安穩地睡上幾個小時,住進庇護所之後感覺心裡踏實得多,雖然必須 多次出庭為男友的性侵案件作證,但是無論最終判決為何,能夠站在法庭上說出 遭遇,而且知道有人相信並支持自己,一切都值得了。
以上案例發生的時間是 2013 年夏末,地點是美國紐約,小桐是筆者服務過 的第一位「復仇式色情」的受害者。從熱線、庇護、心理諮商、個案管理到倡導, 各階段密集式的多元性服務由機構內數位同仁合作完成,連接的資源包含警政、 社政、法律、醫療、心理衛生等等,整個陪伴的歷程長達一年,期間工作人員發 現小桐經歷的多重創傷對其造成相當深遠的影響,很長的時間她都有焦慮、憂鬱、 強烈恐懼、失眠、感覺羞恥,以及無法信任他人的現象,而這些都是性暴力被害 人典型的創傷反應。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性暴力很少單獨發生,通常伴隨其他形式的親密關係暴 力,例如身體的傷害和恐嚇等 (Campbell & Alford 1989; Whatley 1993; Gelles 1997; Hague & Malos 1998) 。上述案例中小桐和男友的妻子雙雙都曾遭受嚴重的肢體暴 力,可說是明顯慘痛的驗證。由此可見,從事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的社工,應該提 升對性暴力型態的了解和敏感度,才能在與被害人工作時協助其辨識性暴力的行 為,另方面在與相對人工作時說明和澄清性暴力(含法律上)的定義,以及對被害 人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至於近年來經常見的「復仇式色情」,無疑是親密關係性暴力中最容易被忽 略且最具爭議性的一種型態,因為多數人很容易因為個人的價值判斷,而落入「自 願」或「合意」的迷思中,非但不認為加害人應該負完全的責任,甚至責怪被害 人「行為不檢」、「缺乏判斷力」,甚至「咎由自取」,這對被害人而言無異是最大 的打擊,因為即便被害人對於拍攝私密照片或影像的行為在有些狀況下是知情的, 但是她/他們也從來不曾同意過這些照片或是影像可以被任意散播,更何況多數 時候是在關係破裂之後被對方當作控制、恐嚇、脅迫的工具來惡意使用。
最後,提醒所有剛剛接觸「復仇式色情」議題的防暴網絡成員,我們應該進 一步了解自己在面對「性議題」時的顧慮、不安和心理障礙,設法克服個人偏見、 批判的心態和對被害人的不合理期待,在面對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或加害人時, 主動關切並詢問性暴力的狀況;同時致力於網絡系統的倡導和社區教育宣導,設 法喚起大眾對「復仇式色情」以及親密關係性暴力議題的關注,大家共同努力建 構對被害人友善的資源系統,並且制定有效遏止此類型犯罪的法律機制。
「走過的痕跡會傷人」,此刻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和小桐一樣的被害人 正經歷如煉獄般的煎熬,他們不應該為曾經相信愛情或為愛付出而受到懲罰,私 密影像外流不是他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