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婦援會博物館組專員鄭靚勤
在蘆葦之歌北美首映之後,短短4天內,婦援會拜訪了近十個美國大紐約地區人權機構與紀念遺址。我們將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故事帶到美國當地,積極地促成議題的國際發聲;也帶著「慰安婦」阿嬤的傷痛記憶,與二戰猶太大屠殺史(女性受暴與兒童安全)相遇,在二戰終戰70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刻,深具意義。
在本次交流中,我們認識了「記住女性(Remember the Women Institute)」協會執行長Rochelle Saidel博士。Saidel博士於1997年成立該協會,致力於「女性歷史」的研究與文化推展工作。她長期來往於美國紐約、以色列耶路撒冷與聖保羅,進行國際串連與交流,其中以二戰時期猶太大屠殺期間女性遭受性暴力的歷史,以及戰後女性移民的生命經驗為主。Saidel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作者,透過著書與各種文章發表,為二戰時期猶太大屠殺期間女性遭受性暴力歷史的揭露而奔走。本次的交流中,Saidel博士深受台灣「慰安婦」阿嬤生命故事,以及台灣與全球「慰安婦」運動而感動,特別撰文報導,發布在國外女性議題網站與相關資訊平台上,造成大量轉載。
圖1:與「記住女性」研究協會的執行長(右3)和教育顧問(左3),以及東京支援團體成員(左1、2)共同合影
從協會出版品的質與量上,可以感受到她們豐沛的活力與能量,她們結合了女性研究與創傷文化再現的工作,透過重新研究、出版與文化活動(例如,電影、戲劇、藝術展演、博物館展示等),將隱藏歷史從主流歷史中顯影,以達到多元包容的歷史與記憶再現。然而,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同理到,該協會這二十幾年的工作並不如表面上容易,背後有非常多的挫折和挑戰。 Saidel博士提到,雖然猶太大屠殺研究在美國與世界各地已成熱門顯學,但「猶太女性受暴」歷史,卻是大多數學者與教育文化機構避而不談的問題。她們甚至表達非常羨慕「亞洲慰安婦」議題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因為,在她們二十多年的推動下,仍然找不到一位願意站出來證言的倖存者。
當我們分享婦援會多年提供給台灣「慰安婦」倖存者的身心照顧工作,對方更是讚嘆萬分。我們共同理解到,「性暴力」造成的創傷具有共通性,無論是歐洲猶太受暴女性、或亞洲「慰安婦」日軍性奴隸倖存者,她們都深受「羞恥」、「喪失對人的信任」、「被離棄」、「孤單」等數不清的心靈傷痛所苦,且在老年時持續啃食著她們的生命。「記住女性」協會這幾年正開始倡議關注倖存者老年的身心狀況,透過本次的交流,我們將台灣經驗也分享給對方,是一個讓彼此受益的過程。
除此之外,本次交流我們亦將台灣「慰安婦」歷史帶進大屠殺教育資源與檔案研究中心(Kenneth Kupferberg Holocaust Resource Center & Archives Holocaust Center)的常設展;與安妮法蘭克教育中心The Anne Frank Center (USA)建立連結關係,有機會將同是二戰中受害女性的安妮與台灣「慰安婦」阿嬤故事串連,合作發展教育推廣計畫。同時在可見的未來,婦援會即將加入社會正義-良心遺址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Sites of Conscience,簡稱ICSC),成為台灣第一個機構會員,讓阿嬤議題與當代人權議題對話,並為婦援會正在籌建的「國際女性人權暨慰安婦博物館」鋪設健全的發展網路,期待為台灣女性人權教育與歷史教育盡更多心力。
圖2:台灣「慰安婦」故事未來將於美國皇后區大屠殺教育資源與檔案研究中心常設展中展出
圖3:與安妮法蘭克教育中心館員合照。期待我們合作著手發展「安妮與台灣阿嬤對話」的計畫,讓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底下的女孩受害驗進行跨國串聯,創造更多的討論空間。
圖4:婦援會康執行長贈送阿嬤手繪的環保袋給ICSC的Ereshnee Naidu小姐,她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