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從1998年公布施行以來,到現在經過好幾次修正,服務對象增加,對家暴的定義也擴大解釋,不只是肢體暴力,包括言語暴力、精神虐待、行動控制等等,都可視為暴力的樣態。婦援會社工在服務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的過程中發現,像是「我這麼做是為你好」、「你怎麼能讓我失望」,這種以愛之名的情緒勒索,經常在親密關係中出現,遭受情緒勒索的一方,往往陷入矛盾自責中難以自拔。婦援會的「婦援讓愛Plus – 讓家亮起來」系列講座最後一場,就邀請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家海苔熊擔任主講人,他透過輕鬆活潑的方式,為大家分析情緒勒索的成因和破解之道。
「什麼樣的人有辦法情緒勒索你呢?」講座一開始,海苔熊劈頭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都異口同聲回答,你在乎的、重視的人。的確,正因如此,越是關係親近的人,就愈容易出現情緒勒索的現象。海苔熊分析,會去對別人情緒勒索的人,通常都缺乏自信,為了不想面對自己的不足,藉由攻擊別人轉移焦點,達到自我防衛的目的並獲得優越感。而容易成為被情緒勒索者,則常常是缺乏安全感、低自尊的人,不相信自己會被愛,認為只有透過不斷付出,才能得到別人的親近跟喜愛。海苔熊同時也指出,情緒勒索分成3個等級,最低層級用言語,第二等級不開口講話,用摔門、摔杯子等小動作或是表情眼神來情緒勒索,最高境界則根本不直接攻擊,勒索者只需透過操控被勒索者心中的道德框架,就能達到目的,也因為這樣的方式難以被辨識察覺,因此要調整改變,最為困難。
然而,明明知道自己被情緒勒索,為何還是甘願按照對方的意思去做呢?就如同很多人不懂,為何婦女明明遭到家暴卻不願逃走。海苔熊提出了「成癮」的論點,他解釋說,如果有一件事讓一個人超級痛苦,但他又持續去做,表示痛苦的同時,他必定也得到某種滿足或緩解焦慮和壓力,就像靜脈注射打毒品一樣,獲得瞬間的快感,而情緒勒索者和被勒索者,也就這樣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
海苔熊點出了情緒勒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迷思,被勒索者以為是被別人勒索,但其實真正勒索他的,是自己心中的某個「心結」。舉例來說,某人身為長男,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大小事全一肩扛起,雖然痛苦,卻因害怕放下責任後,自己就變得不重要,因此寧可痛苦也會繼續接受這樣的狀況。海苔熊問現場的民眾,是家人對這位長男情緒勒索嗎?其實真正勒索他的,是他「自認是家中唯一支柱」的心結。而就像這位長男一樣,很多被情緒勒索者也被自己心中的一些社會道德標準、刻板期待所勒索,靠著配合這樣的勒索,得到如注射毒品般的紓壓與滿足。
而究竟要如何解決情緒勒索的困境呢?海苔熊建議被勒索者,要從培養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尊開始做起,因為勒索者和被勒索者是一種「共生」關係,打破共生關係,才有改變的可能。不過海苔熊也強調,正因為是共生關係,當其中一方做出改變時,另一方會因無法習慣,而更加努力想辦法要把關係拉回從前的模式,因此,改變過程會非常緩慢且漫長。但是,如果面臨的是類似跳樓自殺這種緊急狀況的情緒勒索時,海苔熊教大家把握一些技巧,例如拖延時間、不表態,因為人的高漲情緒大約只能維持20分鐘,想辦法拖延,可以為自己爭取思考應對的時間,而不明確表態,則讓勒索者無法在做某件事後得到立即的回饋,就能降低他們勒索成癮的可能性。
與其期待對方改變,不如先幫助自己,婦援會希望大家透過這場講座學會建立清楚的情緒界線,一步一步,成功走出情緒勒索的困境。而負責與談的婦援會副執行長白智芳,也分享了婦援會對於家暴議題資訊的懶人包,從通報現況、受害族群到受暴婦幼的常見迷思澄清,還有近幾年的數位性別暴力問題,以及暴力預防等,希望大家瞭解性別暴力無所不在,一起關心家暴議題,成為「友善路人甲」。
udn公益雲集x婦援會 | 百元愛心捐,幫幫目睹兒>>https://twrf.pse.is/AVQ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