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援會於1997年開始投入婚暴受害者的服務工作,社工在服務過程中發現,除了受暴婦女本身之外,她們的孩子也因為長期處在暴力環境中,身心遭受許多創傷,於是在2005年正式成立「目睹家暴兒少服務組」,並以兼顧受暴婦女與小孩需求的「婦幼整合」模式,做為我們服務的特色。婦援會為今年家暴法施行20周年所舉辦的「婦援讓愛Plus – 讓家亮起來」系列講座當中,也特別規劃一場「看不見的傷最痛!從電影《家戰》談家暴目睹兒少」電影放映及映後座談活動,播放一部探討家暴議題的法國電影《家戰》,並邀請與婦援會合作《天天的烏雲》目睹兒繪本的社工師陳立容擔任映後座談主講人。
(婦援會執行長 范情主持座談會)
《家戰》是法國導演Xavier Legrand獲得2017威尼斯影展銀獅獎的作品,描述一對離異夫妻為爭奪小兒子的監護權所展開的拉鋸戰,並一步步揭開丈夫的暴力本質及孩子夾在父母當中的忐忑與恐懼。社工師陳立容指出,很多人都以為夫妻間的衝突,只要沒有直接傷到孩子就沒事,但看看電影裡11歲的小男孩朱利安,原本應該要敬愛的爸爸,卻是傷害媽媽的人,為了保護媽媽,朱利安在爸爸軟硬兼施的情緒勒索和逼問下,不斷以「媽媽不在家」、「媽媽沒有手機」等等謊話來阻止爸爸靠近媽媽,內心的掙扎與痛苦遠超出他所能負荷。陳立容說,她所輔導的很多目睹兒,才5、6歲就要學會報警的技巧,當家中有暴力狀況發生時,要偷溜到鄰居家,請鄰居幫忙報警,看著年幼的孩子天真地敘述這樣的經歷,令她相當心疼。
(社工師 陳立容)
電影中的爸爸遇到某些不順心的狀況時會瞬間翻臉,但不一會兒又表現出懺悔不已的模樣,正是許多家暴施暴者的典型行為模式,陳立容說,面對爸爸難以預測的情緒變化,孩子必須隨時提高警覺,進入備戰狀態。家,原本是孩子可以調節情緒的場所,但有家暴狀況的家庭無法提供這樣的功能,孩子覺得沒人可以幫他,只能靠自己,就會把自己藏起來,很孤單,充滿不安全感及不確定感。陳立容在映後座談上分享並分析目睹兒的畫作,還有他們在遊戲過程中的表現,例如會要求社工把代表孩子的小娃娃放在衣服裡,假裝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是一種對外在環境缺乏安全感的反應。
另外,電影中的爸爸習慣對妻兒展現「一切聽我的,就不會有事」的權控心態,而且以「如果你不要…,我就不會…」的方式來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為,陳立容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不管任何理由,都不應該「有條件式」容許暴力。不過,陳立容認為,任何暴力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就像電影中的爸爸,似乎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有互動上的問題,因此,在處理家暴問題時,不只是受害者,施暴者其實也需要被了解,被關注,才能避免他們像顆不定時炸彈,出現更可怕的暴力行為。
座談會上,婦援會目睹兒少組督導鍾惠慈表示,婦援會每年承接100多件台北市目睹兒個案,但其實台北市每年的家暴案件都上萬件,由此可知,目睹兒的通報黑數非常高,社會大眾應該在目睹兒的議題上有更多認知與關注。陳立容也以電影中的情節為例,若非鄰居及時報警,朱利安和媽媽很可能在爸爸失去理智的情況下慘遭不幸,可見旁人的幫忙有多重要。陳立容指出,家暴是一種封閉的狀態,家中權力控制者會脅迫其他家中成員不可以對外說,情況因而愈來愈糟,但如果有外人打破這樣的封閉,就能讓受害者早日得到幫助,因此,她鼓勵大家多發揮婦援會提倡的「友善路人甲」精神,一起為預防暴力盡一份心力。
(婦援會 目睹兒少督導 鍾惠慈)
udn公益雲集x婦援會 | 百元愛心捐,幫幫目睹兒>>https://twrf.pse.is/AVQ9X